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动态  > 正文

今日要闻!观后评 | “戏中戏”两相映照 “高山青”澎湃缠绵

时间:2023-06-30 02:53:39     来源:北京文艺评论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资料图】

近期,北京评协组织文艺评论工作者代表赴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观摩音乐剧《恋曲》。“观后评”栏目第六十九期选取琼耳、沈薇薇、王宝城、王萍、于仰飞、赵杰、张静的评论文章,从不同角度分享观剧感受。

音乐剧《恋曲》

音乐剧《恋曲》剧照

“一首歌”唱就了“一本书”,“一本书”演绎出“一部剧”。 音乐剧《恋曲》的创作源起自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高山青》(又名《阿里山的姑娘》)。 这首创作于1949年曾被冠以台湾高山族民歌的歌曲,其原创词作者实为四川籍爱国诗人邓禹平。 而在这美妙的歌声背后,隐藏着邓禹平与他的初恋白玫这对情侣近半个世纪、令人肝肠寸断的爱情故事。 作家孙才杰先生在2001年所著的小说《世纪绝恋》中,记述了这段悲情恋歌。邓禹平与白玫相识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末,两人以一曲家乡民谣彼此结缘,而后一同前往重庆追求理想奔赴幸福。历经了动荡年代的磨砺和时事风云的颠沛,终因历史原因和人为阻隔,此生相望于海峡两岸,相守于彼此心中,相熬于终生未能复见的企盼中。而邓禹平当年以恋人白玫为灵感创作的歌曲《高山青》却在两岸同胞间传唱。

另一个主题是“错过”

琼耳 (中国传媒大学讲师)

原创音乐剧《恋曲》运用了“戏中戏”的结构方式,将因战乱被迫滞留台湾的爱国诗人邓禹平与四川籍姑娘白玫的悲情恋歌,同现代姐弟恋人方丹与胡莱的情感羁绊融汇于同一舞台,以平行蒙太奇的方式,在民国与现代两重时光的交汇中回望时代,在过去与现在两代人物的对话中与观众心灵互动。

该剧不仅在讲寻找爱情、遇见爱情、相信爱情、守望爱情,更隐喻了两岸同胞彼此相爱、共盼团圆的世代心愿,但在我看来,它其实更多在讲“错过”。上个世纪邓禹平与白玫,因战乱男方被迫生活在台湾,女孩因为爱情孑然一身留在了重庆,他们彼此错过;当代社会姐弟恋方丹与胡莱,因为女方选择精进事业与学业,错过弟弟胡莱10年的为爱等待;“戏中戏”的舞台上16岁的角色白玫和不再年轻的扮演者方丹心灵选择的错过。

将两个时空并置在同一舞台,借助剧情推进与人物关系延展,在两个时代、两个空间、两代人物之间完成一次爱情观、价值观与人生观的注释。“你会为了爱,用一生的时间去坚守吗?”邓禹平和白玫会毅然地做出选择,而剧中的胡莱与方丹短暂的错过后也做出了选择,作为台下的观众,你我他们有该作何选择?

两重时光交汇

音乐妙不可言

沈薇薇 (中央戏剧学院学生)

战争暴乱,海峡两岸天人永隔……看过那个年代的无数悲剧,然而《恋曲》还是给了我不小的震动。

邓禹平与白玫的坎坷身世与爱情故事,同当下正在排演音乐剧《恋曲》并在剧中饰演邓禹平和白玫的男、女主角胡莱与方丹的情感羁绊融汇于同一舞台。这种“戏中戏”的大胆运用与巧妙构思,以平行蒙太奇的方式,在民国与现代两重时光的交汇中回望时代,让我如临其境,不停穿越在过去与现在两代人物的对话中,那种感觉就好像,演绎的是他她的故事,冲击的是你我的人生。

更让我惊艳的是,以重金属曲式托生民谣体曲风,构成了全剧的音乐风格和独特的音乐语言。利用旋律性很强的音乐完成类似歌剧中宣叙调的情节铺陈,并通过咏叹调实现剧中人物的情感抒发,真的是妙不可言。从没想过《高山青》这首民谣小调,能在这样激情澎湃又缠绵婉转的旋律中,碰撞出新的火花,抨击着我的心灵。

尤其是舞台上的那一幕,迫于无奈滞留台湾的大陆同胞们,于多年后的除夕夜里,举杯相聚在街边的小酒馆里,彼此述说着如今生活的五味杂陈,怀念着过去家乡的味道风景,思念着海峡那边的亲人挚爱,灯红酒绿里,嬉笑怒骂中,照映的是最真实的烟火人间,折射的是最真切的浓浓乡愁,令人深深动容。

戏内戏外皆有情

曲曲都是未了情

王宝城 (中国戏曲学院学生)

初读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不解其味。随着年龄见长,愈发开始体会到这一抹浓浓的乡愁。大型原创音乐剧《恋曲》6月9日在北京天桥首轮首演,观后心中波澜涌动,久久不能平复。

“前世今生一幕幕浮现,角色附了身”,这场戏里戏外的爱恋就像《泰坦尼克号》里的“海洋之心”,蔚蓝澄澈,拨人心弦。这场嵌套的“戏中戏”又如卡洛尔·赖兹执导的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一样,让人沉迷纠结。导演运用娴熟的转场、演员的配合交织,将两对情侣、四颗爱恋的心紧紧捆绑在了一起。他们的爱,一场在梦中甜蜜相会,一场在现实中勇敢奔赴。

该剧不属于宏大叙事,是关注宏大背景下的个体。我们看到形形色色的角色,不失特色与风雅。尤其是电影片场的代入感处理得生动活泼。有情有义的廖师长、一片痴心的茜茜、不同工种的“剧组人员”、各科特征鲜明的“老师们”、地域风趣的“父母们”、动感迷人的“小姐贵妇们”,还有幻化心情的“玩具猫”“仙人掌”“台灯”“照片”,演员们一人分饰多角,个个有型,他们在舞台上刻画着“每一帧”细腻的时刻。

跨越年代、跨越地域,一曲一风,曲曲好听。《恋曲》的创作灵感源起于一首歌和一本书。《阿里山的姑娘》和小说《世纪绝恋》。但《阿里山的姑娘》并没有浓郁的渲染全篇,而只是浅浅出现在邓禹平、白玫的独白时刻,即两个人最柔软的内心时间,完全贴合规定情景与人物性格特色。我们听到了川剧的锣鼓,也听到了摩登的音乐,听到了如诉的民谣,也听到了重金属猛烈敲击的心潮。每一曲每一句,都是跨越山海的情未了。

一首恋曲的异时空同奏

王萍 (首都师范大学学生)

“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啊,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啊,高山常青,涧水常蓝,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啊,碧水常围着青山转……”,在谢幕时,场上乐团演奏起这首《高山青》,邓禹平与白玫未能实现的心愿或许借词曲实现了另一种圆满。

《恋曲》的灵感首先是来自《高山青》的词作者邓禹平的真实经历。1949年,正在台湾筹拍《阿里山的姑娘》的剧组因海峡两岸局势紧张而滞留台湾,邓禹平将对爱人白玫的思念倾注进词作之中,写出《阿里山的姑娘》(后改名《高山青》)。2023年,以此故事为线索的音乐剧《恋曲》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首演,仿佛这位20世纪诗人心中淳朴真挚的山歌民谣之风吹到了21世纪的现代化都市中,激起现代人对爱与美的反思与向往。

《恋曲》不仅是对传统情歌的再奏,也以戏中戏的结构用胡莱与方丹的故事对应了邓禹平与白玫,并以胡莱与方丹的年龄问题、方丹的事业问题探讨了现代处境下女性生存焦虑与爱情信仰如何平衡的问题。

但《恋曲》不仅仅是爱人之间的依恋,也是两岸离人的守望。在整部剧中,最适合形容流落异乡的邓禹平、芬姐等人的词是“孩子”,彼得潘如孩子沉睡梦乡、邓禹平如孩子遥望大陆期待返航、芬姐如馋嘴孩子念叨家乡美食,为“孩子”奏响的恋曲犹如摇篮曲,唱出上世纪隔海遥望故土的人们的绝望。

总之,《恋曲》是一出诚意与技巧并出的佳作。戏中戏与年代跨越、复义性的主题、传统歌曲与现代节奏的融合,在剧情、舞蹈、音乐、主题方面无一不考验制作方的创作能力,而主创团队为我们带来了一次精彩的享受。

太平洋的风

请带我回家

于仰飞 (北京开放大学艺术系教师)

大型原创音乐剧《恋曲》由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出品,甲丁文化与四川文化艺术学院联合制作,2023年6月9日至11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拉开首演大幕。该剧的创作源于一曲一书,一曲是被冠以台湾高山族民歌的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又名《高山青》;一书则是孙才杰先生的小说《世纪绝恋》,两者都源自一段爱国诗人邓禹平与四川籍姑娘白玫的爱情故事。

邓禹平和白玫因一首家乡小曲《高山青》相识、相恋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期,并同赴重庆追求共同的理想。而在动荡的岁月中,邓禹平去台湾拍摄影片,最终因为历史的原因被就此两岸相隔,此生一对相知相守的恋人,隔着浅浅的海峡未能相见。剧中以镜像关系引入的另外一对恋人胡莱和方丹的感情戏,与邓禹平和白玫形成映衬关系,为音乐剧《恋曲》增强了更大的戏剧张力,尤其是以男主人公邓禹平在海峡对岸,一句“太平洋的风啊,请带我回家!”既有对恋人的相思之苦,更有对家乡的思乡之情,从而引发观众的共情共鸣。

当谢幕曲《高山青》再次唱响时,观众被压抑的情绪最终得以尽情的释放。两岸同源,心路同归,祈盼两岸同胞永远心声和鸣,有情人终成眷属。

两岸同源 心路同归

赵杰 (中央戏剧学院教师)

音乐剧《恋曲》的创作源于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高山青》(又名《阿里山的姑娘》),其原创词作者实为四川爱国诗人邓禹平,而在这美妙歌声背后隐藏着作者与他的初恋白玫近半个世纪令人肝肠寸断的爱情故事。

这部剧运用当代的艺术语汇与“戏中戏”的结构方式,将邓与白的爱情故事同当代恋人方丹与胡莱的情感羁绊和心路旅程交织融汇于同一舞台。在“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演绎中,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咏唱中,在两个年代,两代青年寻找爱情,遇见爱情,相信爱情,守望爱情的心声表达中,抒发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共盼团圆的家国情怀,让这首萌芽于大陆,生根于台湾,开花结果于两岸民众心中的歌曲继续传唱,祈愿有情人终能共续心曲,同胞间永远心声和鸣。

由于是戏中戏的呈现,剧中很多场景的切换用蒙太奇的手法完成,整体而言,做得比较巧妙,只是第一场戏时表现的是现代的剧组演绎1949年邓禹平在码头却无法回家的场景,观众的情绪已被音乐带入到上世纪,但突然转换到片场,让人感觉略微跳脱。如果前面的戏中戏能突出一点“镜框感”可能不会那么突兀,尽管如此,该剧仍是瑕不掩瑜,让人看得很过瘾。

此岸彼岸 相爱别离

张静 (北京电影学院学生)

只有三张船票,这决定了一群人的一生,把选择权交给命运,用抽签来决定谁能够与家人情人朋友再次团聚。争抢命运的签纸时,每个角色的手都在颤抖。

《恋曲》开场便以冲击力极强的群舞群唱,把观众带到1949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展现了跟随剧组去往台北的邓禹平、芬姐等人,无法重回大陆的痛楚与无奈。

《恋曲》采取了“戏中戏”的呈现形式,邓禹平与白玫的相遇、相爱、错过却又隔岸相守一生的爱情故事与当代音乐剧演员方丹与胡莱的分合羁绊相互交织呈现。戏中戏的邓禹平与白玫的故事深深影响了下一代饰演角色的演员方丹与胡莱,给出了两代人对于等待与相守相望的答案。

在邓禹平与白玫第一次分开时,他们相互道别,在不舍中走向了两地,期待再见,却是永世相离。“我们前世是一个人,但分开了就是一辈子”。谁也无法料到,拿着家书急忙回到家中的白玫,就这样再也没有见到过禹平。他们所拥有的只剩下了写给对方却不知该寄向何处的信,一封封压在枕头下;她们所剩的是我爱人还在等着我,并拒绝每一个不是白玫或邓禹平的人;她们剩下的是无尽的对家和团聚的期望盼望渴望。

剧中很有心地设计了白玫与方丹在镜框(时代)两端穿梭的情节,她们怀揣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两个时代唱着同一首歌,“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当方丹因女演员的年龄而焦虑时,胡莱却点出那是因为“一直是你站在戏外看戏内的情感”。

剧中的唱段很符合人物形象与剧情的推进,当白玫回到家中被迫相亲时,长辈的唱段加入了民族与戏腔的编曲,而白玫和廖师长的唱法则更偏向通俗流行,两代人不同的调式乐器演奏的选择,也凸现了两代人的差异。结尾处剧目主题曲《我们的存在因为歌 因为爱》,两代人两岸人,跨越时空,共同演唱,将人们的心连接到一起,将戏中戏“一声再见一世绝恋”的遗憾填补。

北京评协投稿邮箱:

beijingpingxie@bjwl.org.cn

标签: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