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 丰润区新军屯镇杨家庄 李书芬
我退休后就送孙女上小学、读初中和高中,学校门口各种品牌的电动车、轿车,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到学校大门口我目送着孩子步入校园,思绪不经意间飞回到40多年前我上学的时代和30年前儿女上学以及今天孙辈们上学“行”的场景变迁。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上小学那会儿,从家到学校路程一公里多,那是一条2尺宽乡村小路,路边是水沟、茅草,走路惊心得很,一怕掉沟里,二怕蛇咬。每到放学时还好些,毕竟一块走的同学多,胆子大些,土路弯弯曲曲,我每天要在这条路上走两个来回。那时候家里穷,同学都是步行上学。上学放学的路上经常会看到几条小狗,或从农家门缝里跑出来,或从玉米地里窜出来,追着我们叫。胆子小的同伴吓得拔腿就跑,狗就在后面追,那是我小时候上学路上最惊险的“画面”。到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我背着行李,徒步到车轴山中学上学,走小路,串村庄20多公里,耗时4个多小时。回家也是一样,浑身都是汗和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家家忙着致富,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了。不知不觉间,富裕起来的人家买起了自行车。那时的自行车又高又长,后面的车座很结实,能载人载物,可是件稀罕物。看到儿女的同学有的骑着永久牌、凤凰牌自行车去上中学,心里真羡慕。随着家里经济条件好转,我也给儿女买了两辆崭新的飞鸽牌自行车,儿女各一辆。那时的路,虽然铺一点石子、沙子,但路面坑坑洼洼,骑车的人往往被颠簸得龇牙咧嘴,有人开玩笑说:“屁股都颠成两瓣了!”尤其是到了下雨天,路面泥泞湿滑,车轮里塞满了泥巴。两个孩子用小树枝把泥巴、小石子挖出来再推着走。
正在电脑前学习的孙子。
上世纪90年代,家乡的路修得越来越好,路加宽了、延长了,水泥路由家门口修到学校门口,还建起了绿化带。2000年后,农村接送孩子上下学大军也开始了,孩子们上学放学,很多家长骑电瓶车接送。放学时,学校门前,宽阔的道路两旁站满了人,每个人或站或坐,身旁都有一辆电瓶车。车的样式也五花八门:有三角座的,有沙发座的;有前置车篮的,也有后置车篮的;有带脚踏板的,也有不带脚踏的。
后来,我的孙女上学了,我也加入到接送孩子的电瓶车队伍中。孙女坐在后面,我会让她把我搂紧,但是心里总是不踏实,尤其是雨天、雪天,总担心孩子淋着、冻着,用大衣盖着很不方便。随着很多家庭收入逐年增加,短短几年间,接送孩子上学的轿车也急剧增多,校门口排起了长队。每次孙女放假,我打车到学校门口接孙女,就会看到一次轿车品牌大展览,成为上学路上一道独特“风景”。为了缓解学校附近交通压力,学校建了小树林停车场,上下学时有交警负责疏导。
坐在轿车内上学的孙子。
从我们上学时徒步行,到儿女骑自行车,再到现在我用电瓶车、小轿车接送孙女上学,一个小小的“行”画面,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唐山教育的巨大变化。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